泛亚电竞·(中国)官方网站

400-123-4657
联系我们/CONTACT US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电话:400-123-4657
传真:+86-123-4567
行业资讯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泛亚电竞美好生活的内在逻辑、科学内涵与路径选择

更新时间:2023-08-13

  泛亚电竞美好生活是人们基于现实生存状态所生成的主观体验与幸福感受。美好生活具有深刻的内在逻辑,即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思想基础、以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为实践逻辑、以构建“幸福共同体”为价值指向;美好生活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即美好生活是丰富充裕的物质生活、自由平等的政治生活、品质卓越的精神生活、全面共享的社会生活、和谐美丽的生态生活。实现美好生活,科学而深邃的路径选择与路径擘画必不可少,其中,“三步走”战略是实现美好生活的时间路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实践路径、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实现美好生活的检验路径。明晰美好生活的内在逻辑、科学内涵与路径选择,不仅科学地回答了美好生活何以可能的问题,而且为美好生活的实现指明了方向。

  标题注释: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对弘扬沂蒙精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18CYMJ12),东农业大学“十三五”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改进中加强的可行性方案研究”(X201704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友田,男,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玉斌,男,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泰安 271018

  古今中外,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始终是人类的价值依托和永恒追求。从孔子的“大同社会”、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到新时代的“中国梦”,从柏拉图的“理想国”、马克思的“自由人联合体”到新时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都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心驰神往,彰显了对美好生活的价值诉求,描绘了美好生活的宏伟蓝图,谋划了美好生活的实践路径。新时代的美好生活,是对《尚书》中“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①的思想遵循,也是对《宣言》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②的当代实践;新时代的美好生活,不再局限于温饱、住行等方面的物质需要,而是更多地强调自由、和谐、民主、宜居、健康等方面的多元需求;新时代的美好生活,不仅是具有民族性的幸福生活,也是包含世界意义的幸福生活。当前和未来一个阶段,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题中之义,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课题。因此,厘清美好生活的内在逻辑、把握美好生活的科学内涵、谋划美好生活的实践路径,对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具有重要价值。

  “美好生活”是唯物史观价值取向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而以此为奋斗目标的新思想在新时代开辟了唯物史观发展的新境界,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哲学基础和丰富的内在逻辑,明晰美好生活的内在逻辑,对于更好地把握美好生活的价值与真谛具有重要意义。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美好生活的论述是与社会主要矛盾联系起来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与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矛盾的,而这一矛盾是由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导致和派生的。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应以美好生活的实现为奋斗目标,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美好生活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思想基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是美好生活的价值旨趣,由此可见,美好生活思想基础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存在高度的逻辑契合。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③在马克思看来,人是立体的、复合的、全面的人,在人的本质这一复杂的系统中,人的本性——需要——是人的本质得以展现的内在要素与重要维度,因此,人的需要具有现实性,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其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又对人在未来社会中的生活样式进行了整体式的、浪漫性的刻画和勾勒:“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④这一生动的自由图景被资产阶级思想家歪曲为“乌托邦式的梦幻画卷”,违背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真实意愿与本真精神,这绝非是对人的未来生活的细致刻画和具体规定,而是对人类憧憬的美好生活的原则性勾勒。马克思在剖析人的“物化”“异化”状态及其产生根源的基础上批判性地指出,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是原子式、单向度和畸形的人,已失去了人的本真、自由、全面的本性。于是,在《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提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路径——扬弃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主义运动,从而渐进到“自由人联合体”,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在唯物史观视野中,人是现实的人,生活也是现实的生活,人的生成过程和演进逻辑就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人的实践活动为中介的。马克思所谈到的物质生产,无论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还是“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都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都是在现实生活这一核心要素上建构的。现实生活具有丰富、多样、全面的本性,同时也决定了人的生活也是丰富、多样、全面的生活,现实生活不仅包含物质生活,还包含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生活,脱离现实的生活,美好生活将无从谈起,人的全面发展也将不复存在。现阶段,我们正处于追求美好生活现实运动的初级阶段,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这一阶段的奋斗目标提供了思想指引和价值遵循。人不仅是一种“自然存在物”“精神存在物”,还是“社会存在物”,不仅有多方面的物质需要、精神需要,还要有尊严、有价值的进行社会生活,这种生活是以物质生活为基础、以精神生活为依托的,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紧密相连,如果人的社会生活失去了尊严、丧失了价值,那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景也就失去了追求的心理基础和奋斗的内在动力。此外,美好生活还是一种自由的生活,“与资产阶级抽象的自由观不同,在唯物史观中,人的自由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自由精神、自主活动和自由个性构成的有机整体,是人的一种理想的生存状态或生活状态”⑤。人的全面发展也内在地蕴含了人的自由状态,其实质就是处于现实生活中的人总是根据自身需要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的自由个性的充分展现总是以自由精神为引领,以自主活动为路径,这种内在蕴含自由状态的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是“美好生活的核心要义”⑥。

  美好生活绝不是浪漫主义的诗情画意,也不是主观意志的凭空想象,而是通过辛勤的劳动创造出来的,通过锲而不舍的精神奋斗出来的,正如习所说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⑦马克思也曾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⑧由此可见,无论是马克思还是习,都高度肯定劳动的价值,劳动是一切美好生活的源泉。人只有通过劳动,才能生产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才能创造出多样化的文化产品,才能形成和谐的社会交往关系,才能建构出体现人的价值情怀的精神世界,真正实现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的和谐统一,不断凸显人之为人的价值、彰显生命本真的意义。劳动是现实的人的生存状态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的本质规定性生成的必要条件,只有通过劳动,人的价值性、创造性、超越性才能得以充分体现,人的对象化的实践力量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如果没有劳动,人们的本质力量将失去应有之义,创造美好生活的夙愿将会失去可靠支撑。需要强调的是,从事劳动的人能够使自己的全部能力在劳动过程中充分发挥,人们将在劳动中收获快乐,而不再被劳动所奴役,从而彻底摆脱劳动“异化”状态,在劳动中获得真正解放。由此可见,劳动内在地蕴含着美好生活的基因,劳动不再是压抑人们个性解放的枷锁,而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工具,人类所从事的各项劳动,都是为实现美好生活所付出的努力,都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好生活就是创造性劳动本身”⑨。

  劳动不仅把美好生活的理想性变为了现实性,将美好生活的理论性变为了实践性,此外,劳动还涉及了其实践的现实指向——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这一根本性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指出:“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一切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美好生活由人民群众来创造,当然也应该由人民群众来共享,换言之,人民既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也是美好生活的享受者。美好生活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铢积寸累的渐进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劳动必然成为不可或缺的中介,而这种劳动更多的是指创造性劳动,即人们在占有生产力总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不断满足自身需要的劳动。劳动不仅使人们满足了生存的需要,而且将劳动进一步升华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基于此,“人在一定意义上……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线)。当前一个阶段,尽管我们与马克思所讲的“自主活动”尚存一定差距,但是行进在美好生活实践道路上的中国,正从根本上逐步改变劳动的性质和对待劳动的态度,这种改变为美好生活的实现提供了前提。只有置身于劳动中,才能完成由创造性劳动向美好生活的转变,进而在劳动中感知美好生活的幸福和魅力。实现美好生活是一个长期奋斗、渐进发展的过程,虽然处于新时代的我们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更有信心实现美好生活,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更有能力创造美好生活,但是我们也面临着诸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此类现实困境,而破解这些困境必须依靠发展理念的创新、劳动实践的创造。劳动是发展的基础,发展是劳动的结果,离开创造性劳动,发展将置于空谈,只有依靠创造性劳动,人民才能创造历史、开拓未来、实现梦想、感受美好、共享幸福。

  美好生活终将在共同体中实现,在共同体之外,人的基本生存需求都会成为疑问,更遑论美好生活。当然,这种共同体绝非“虚幻的共同体”,而是“真实的共同体”,唯有在“真实的共同体”中,美好生活才能真正实现。习所倡导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真正的共同体”,是通往“幸福共同体”的“中国密码”。在《宣言》波兰文版序言中,恩格斯这样写道:“一个独立强盛的波兰的复兴是一件不仅关系到波兰人而且关系到我们大家的事情。”(12)据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和充足的信心认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伟大复兴不仅事关中华民族而且关涉到整个世界。以美好生活为复兴动力的中华民族,不仅能够开创民族复兴的崭新样态,而且能为谋求复兴的国家提供复兴范式,为全人类实现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经验和行动力量,从而实现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繁荣兴盛。

  美好生活既是中国人民长久以来的奋斗目标,也是世界各国人民自始至终的殷切期待。然而,迄今为止,还鲜有民族将美好生活作为谋求复兴的根本与实质,因而,也没有哪个民族的复兴是深层次的。当前,人类亟须以世界人民幸福生活为己任的民族来引领世界发展,而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是对“真正的幸福共同体”的打造,是“世界先进民族”的基本特征和价值意蕴,也是“世界先进民族”的应有使命和未来担当。如果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看作“中国梦”,那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是“世界梦”,就其本质来看,“中国梦”和“世界梦”在本质上是高度统一的,“中国梦”以“世界梦”为价值指引,是“世界梦”的中国形态;“世界梦”以“中国梦”为实践基础,是“中国梦”的发展方向。100多年前,对中国寄予深厚希望的罗素曾说:“如果中国的改革者在国力足以自卫时,放弃征服异族,用全副精力突入于科学与艺术,开创一种比现在更好的经济制度,那么,中国对世界可谓是尽了最恰当的义务,并且在我们这样一个令人失望的时代里,给人类一个全新的希望。”(13)100多年后的今天,这仍然是中国的价值遵循和奋斗目标。历经40多年改革开放的积淀,中国已然逐步具备构建“幸福共同体”的能力,当中国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内化于自己的奋斗征程中,它就创造了一条真正合乎人类复兴逻辑且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发展范式,从而为构建真正的“幸福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美好生活具有历史性,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都会有对于美好生活的确定标准和努力方向,但从整体来看,美好生活又是一个动态演进的历史过程,是一个永远趋于更加美好的发展过程。对于美好生活的评价,不能以一种静态的或定量的标准去衡量,而应以一种动态的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在新时代,美好生活绝不是抽象玄虚的概念,也不是虚无缥缈的幻象,而是具有特定意义的现实指向,是具有科学内涵的奋斗目标:“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14)

  在一切领域的现实生活中,物质生活始终占据基础地位,居于最基本层面,是其他各类生活最重要的支撑和保障。因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始终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实现美好生活最重要的价值维度。建立在丰富充裕的物质生活基础上的幸福生活是最基本的,也是最真实的,否则,就是海市蜃楼般的泡影,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因此,必须将人民群众最基本、最直接、最现实的物质需求置于美好生活最重要的位置。新时代以来,人们对丰富充裕的物质需要逐步实现了由“生存逻辑”向“享受逻辑”的转换,逐步实现了由“量需求”向“质需求”的转变,逐步实现了由局限温饱的满足向品质生活的追求的转变,人们对物质生活的品质要求将越来越高,期待物质生活在新的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的积累,不断满足人们更高水平、更有品质的需要。此外,人们也逐步认识到美好生活中的物质财富增长应该更加注重效率,物质财富分配应该更加注重公平,物质财富反馈应该更加注重服务社会,真正实现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生活得更有品质、更加幸福。由此可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改变了人们对待物质财富的态度——一种目的性的存在,而是期待其能带给人们更多福祉、能促进人们更全面发展。

  在阶级社会中,政治生活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甚至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占据核心位置。马克思认为,物质生活具有决定作用,能够支配政治、文化、社会等生活,而不是政治生活决定其他。但是,政治生活的重要意义在于,能够为物质、文化、社会等生活提供保障作用,能够推动物质、文化、社会等生活向更有品质、更加规范、更有意义的方向发展。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政治生活不能缺席,也不可能缺席,一旦缺席,美好生活将会失去政治保障。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政治生活,基础在于形成知行合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氛围,关键在于正确处理权利和义务的来源和关系问题,核心在于坚持中国的领导,本质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在于坚持依法治国。唯此,自由平等的政治生活才有可靠的现实基础、才有成长的土壤滋养、才有蔚然成风的践行氛围。法治的规范和德治的温情相互补充,人们才能更多地感受到风清气正,感受到朗朗乾坤,感受到美好生活的政治意蕴。在政治生活的作用发挥下,人们的政治意识、政治自觉、政治参与将更加完善,政治生态将不断好转,进而促进其他领域的规范发展和有效提升,有了政治生活的保驾护航,美好生活的现实可能将更有保障,美好生活的现实格局将逐步形成,美好生活的现实幸福将指日可待。

  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是美好生活的基本内容。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与丰富充裕的物质生活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的补充,物质生活是枯燥无味的,没有丰富充裕的物质生活的支撑,精神生活也是结草之固的。当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实现了由“数量”向“品质”的转变后,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将更加注重品质,因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在现实生活中是高度融合、趋于一体的,“物质生活因文化而美,文化生活因物质生活的丰富而臻于至善”(15)。美好生活的实现将是一场从物质到精神的根本性变革,在这场变革中,精神文化的引领至关重要,关乎人们享受美好生活的精神品质。所谓品质卓越的精神生活,就是人们能够沐浴永葆初心、砥砺奋进的精神洗礼,能够享受阳春白雪、丰富高雅的文化产品,能够坚定深沉持久、自觉自立的文化自信,使人不再沉浸于低俗的、糟粕的文化产品中,彻底摆脱庸俗落后的文化、利欲熏心的物欲对人的身心的戕害,使人在品质卓越的精神生活中重拾生命的价值和奋斗的意义。只有在品质卓越的精神生活中,才能使人超越对物的过分依赖,从而实现精神升华,进而以积极向上的意志品质、高尚雅致的道德情操、崇高优良的精神素质,引领物质生活向更加文明、和谐、健康的方向阔步前行。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资本家的压榨和金钱的奴役,人的价值无法彰显,基本的有尊严的生活无法满足,人们创造的社会财富越多,人的价值就越卑微,更谈不上共享发展的成果。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彻底改变了资本主义社会这种“头足倒置”的悲惨局面,真正实现了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人民群众既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也是美好生活的共享者。全面共享的社会生活,最直接的表现就在于民生领域,民生是社会和谐之根本、是实现美好生活之根基,在奋力追逐美好生活的征途中,只有更加重视、不断改进民生,才能使人民收获实实在在的幸福感。正因为如此,习在实现全面共享的美好生活进程中,提出了“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的明确要求,这是因为,美好生活是全体中国人的美好生活,而非单个人或部分人的美好生活。如果不能实现全覆盖、全领域的幸福生活,就不能称其为全面共享的美好社会生活。为此,我们应紧密联系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更高水平期待,努力在教育更公平、就业更稳定、收入更满意、社会保障更完善、医疗卫生更健全、居住条件更舒适、生活环境更优美、精神文化生活更有品质等各类民生领域持续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向更高水平的美好生活全力迈进。

  在马克思的生态视野中,人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自然界也是人的无机身体,正所谓“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16),人的生存、延续、发展皆取之自然、依靠自然。因此,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环境优劣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而直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伟大的自然规律”的思想,其核心要义为,在认识和改造自然时要秉持尊重自然的思想,将人的主观意愿与自然的客观规律统一起来,在现实生活中合理、平衡、有序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索取和需要的物质变换。但是,由于资本逻辑的存在及其产生的负面效应,原本和谐美丽的自然生态系统被其破坏得不堪入目,生态危机已成为当代追求美好生态生活的主要制约因素。与资本逻辑对自然的占有和破坏不同,新时代的中国秉承“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践行“绿色发展”的生态理念,追求“宁静、和谐、美丽”的生态目标,建立严格的生态监管体制,为实现和谐美丽的美好生态生活规划了路径、确立了目标、提供了动力、建立了保障。美好的生活与和谐的生态存在高度的逻辑契合,尽管和谐的生态不一定会带来美好的生活,但是美好的生活离不开和谐的生态,只有在和谐的生态、优美的环境中,才能实现美好生活。现阶段,良好的生态生活已成为人民最重要的追求和不可或缺的方面,在美好生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此,习明确提出:“我们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17)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正逐步形成,“宁静、和谐、美丽”的生态环境将为期不远,人们殷切憧憬的美好生态生活也将计日而待。

  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时间安排已经制定,实践路径已经谋划,为使这一美好蓝图变为现实存在,我们应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脚踏实地、砥砺前进,沿着美好生活的路径选择乘风破浪,勇做美好生活的追梦者,在逐梦中体现人生价值、彰显生命意义。

  从党的十九大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奋斗目标就是,将我国建成经济更加强盛、政治更加民主、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环境更加优美、党风更加清正、乡村更加振兴、军队更加雄伟、国际关系更加协调的小康社会。如期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紧扣我国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找准破解“新矛盾”的突破口,以创新发展作为破解新矛盾的动力之源,以协调发展作为破解新矛盾的和谐之道,以绿色发展作为破解新矛盾的生态之基,以开放发展作为破解新矛盾的格局导向,以共享发展作为破解新矛盾的价值旨归,不断向平衡充分发展的方向努力,力争在2020年建成一个高水平、全方位的小康社会,建成一个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小康社会。

  从2020年到2035年,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进时期。这一时期的奋斗目标是,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竞争力大幅提升,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人民参与政治的权利更加充分且更有保障,共建共治共享的国家和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实现,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相关制度更加完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现代化建设逐步实现,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有效提升,国防和军事实力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到那时,人民的物质生活更加富裕,政治参与更加积极,精神生活更加多彩,社会生活更有品质,生态生活更加享受,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安定有序、宁静美丽、波澜壮阔的中国将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冲刺时期。这一时期的奋斗目标是,全面推进我国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文明迈向更高水平,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实现现代化,全体人民在基本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上全面享受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国家的影响力和综合国力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到那时,人民在各领域的生活状况将实现质的转变,国家实力和民族影响力也将实现质的跃升,这一阶段的奋斗目标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完成的,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在前期所取得成果的基础上“撸起袖子加油干”,以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意志、以求真务实、脚踏实地的态度不断开创美好生活的新局面。

  在经济建设上,贯彻新发展理念,破解新时代矛盾,建设美好物质生活。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找准现阶段实现美好生活的制约因素——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平衡且充分的发展,准确把握经济发展的困境,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结构,以提高供给质量作为主攻方向,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又快又优发展;在快速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注重乡村经济的发展,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统筹发达与欠发达地区、统筹城市与乡村、统筹新型智慧城市与老式工业基地、统筹沿海地区与边疆地区协同发展,确保每个地区都能紧跟发展步伐,每个人都能共享发展成果,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活力、更可持续的美好物质生活。

  在政治建设上,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美好政治生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体现人民意志的本质要求,是保障人民权益的直接体现,也是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的有效保障,为了实现人民积极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广泛真实地享受政治生活,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美好政治生活。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加强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建设,因为所特有的保障性是理念及其他协定所不具有的,为使人民享受最真实的民主,必须完善制度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充分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这是凝聚全民族力量、汇集全民族智慧的重要法宝,必须长期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共同致力于美好生活与民族复兴。

  在文化建设上,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建设美好文化生活。文化自信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思想保障,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价值源泉,也是实现美好生活的精神动力,为此,我们应坚定高度的文化自信,为建设美好的文化生活奠定文化保障。这就要求我们,深刻把握文化自信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价值逻辑,对保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深入推进文化自信的实践向度,要充分汲取古今中外的文化之精华以塑造文化之魂,要坚守文化发展的意识形态底线以培养文化自觉意识,要深刻把握并有效解决文化矛盾以促进文化自信发展,在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同时塑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文化产品,为人民过上有品质的文化生活奠定坚实保障。

  在社会建设上,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设美好社会生活。保障和改善民生泛亚电竞,应在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进而形成公平正义、秩序良好的社会治理格局。这就要求我们,优先发展教育这一关乎美好生活质量的基础工程,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落实立德树人,不断提升全体国民素质;落实好人民最关心的就业问题,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努力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在推进就业的同时提高居民可支配性收入;建立覆盖全民、统筹协调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的住房体制,真正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的美好局面;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发展全民健康产业;切实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高社会治理的专业化水平,真正实现自治、法治、德治的良性互动,以实现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在生态建设上,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现和谐美丽局面,建设美好生态生活。解决生态问题是党和国家当前和未来一个阶段工作的重点内容,习曾指出:“在生态环境保护上泛亚电竞,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18)。这就要求我们,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彻底摒弃资本逻辑的错误价值导向,善于优化生产方式,坚持生产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规并举,以必胜的信心打赢生态环境保护这场关乎人类“百年大计”的硬仗;践行绿色发展方式,在全社会开展节约性行动,不断形成保护自然、节约自然的良好社会践行方式;完善生态环保制度,深化生态监管体制改革,建立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以制度的有力保障坚决遏制生态破坏行为;广泛传播绿色文化,使绿色文化深入人心,并外化为保护生态的自觉行动,加快构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让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享受美好生活。

  美好生活是否真正实现,人民群众是否满意,需要一个切实合理的检验标准,那就是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这是检验美好生活是否真正实现的试金石。

  人民的获得感是美好生活的检验标准。“获得感是指人们付出的劳动与实际获得的成果比较的感受,就个人而言,主要指自己付出的劳动与获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相符合的程度,就人民整体而言,就是指实际享有的改革发展的成果,它是一个内涵更丰富、外延更广泛的概念,指所有人民享用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的成果。”(19)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感知,直接来源于丰富充裕的物质生活、自由平等的政治生活、品质卓越的精神生活、全面共享的社会生活、和谐美丽的生态生活,这些领域的发展不仅是国家发展的衡量标准,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衡量标准。人民是一切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自由民主的政治秩序的推动者、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建设者、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格局的贡献者、清洁美丽的生态环境的践行者,因此,人民必须成为一切社会发展成果的获得者,这既是践行唯物史观的科学遵循,也是美好生活的检验标准。

  人民的幸福感是美好生活的检验标准。“幸福感是指人们的需求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愉悦感,是对生活的满足感、享受感,希望长久拥有生活现状的主观情绪。”(20)从国家层面看,幸福感就是国家强盛,具体表现在国家经济、科技、军事实力跻身世界前列,政治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生态制度不断完善,民族凝聚力、文化软实力、国际影响力更加强大等方面;从个人层面看,幸福感就是生活幸福,具体表现在物质生活更加富足、政治生活更加民主、精神生活更有品质、社会生活更有保障、生态生活更加和谐等方面。国家的幸福感和人民的幸福感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同层面,国家的幸福感来源于人民的幸福感,人民的幸福感依靠国家的幸福感,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致力于美好生活的奋斗进程。国家强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在强盛祖国的人民才能获得更多幸福感,因此,幸福感也是美好生活的检验标准。

  人民的安全感是美好生活的检验标准。“安全感是指不被伤害、预期稳定的生活状况能得到保证的主观感受,属于个人内在的精神需求,它包括当下的人身泛亚电竞、财物、情感不被伤害的社会关系或外在环境,和未来生活能得到保障的稳定的、可控的预期状态。”(21)从国家层面看,安全感就是有和谐稳定的国际关系、有独立的主权和领土安全,有强大的国防和军事实力,有占主流地位的意识形态认同,有先进的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的措施;从个人层面看,安全感就是有安全的生活环境、有安全的饮食保障、有安全的出行秩序、有安全的居住空间、有安全的工作氛围。有了稳定的国家安全,个人安全才有强有力的外部保障,有了稳定的个人安全,国家安全才能得到有效的内在支持,国家安全和个人安全相辅相成,共同保障美好生活的实现。安全感是美好生活的外部保障,没有安全感的美好生活是不稳固的,没有安全感的美好生活也是不真实的,因此,人民的安全感也是美好生活的检验标准。

  “美好生活不仅是人们对‘当下’较高物质生活水平及民主、正义、公平、和谐生存境况为现实支撑的生存境况的描绘,也包含广大人民在价值感知和情感体验上对这一生活境况自觉生发出的‘美好’评价。”(22)在追求美好生活的征程中,我们既要立足当下,用创造奏响美好生活的时代乐曲,用奋斗书写美好生活的时代华章,也要展望未来,以高瞻远瞩的眼光谋划美好生活的实践路径,以切合实际的标准检验美好生活的实现效果。新时代,我们要正确架构“当下”和“未来”的关系,以科学的发展理念破解时代矛盾,以理性的价值依据超越时代困境泛亚电竞,以拓新进取的精神实现美好生活的幸福希冀,以乘风破浪的意志驶向美好生活的幸福彼岸。

  ①江灏、钱宗武:《今古文尚书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4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页。

  ③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9、537页。

  ⑤⑥⑨张三元:《论美好生活的价值逻辑与实践指引》,《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年第5期。

  ⑦《国家主席习发表二○一八年新年贺词》,《人民日报》2018年1月1日。

  ⑧《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6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2页。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0页。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页。

  (13)[美]罗素:《中国问题》,秦悦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第198页。

  (14)习:《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1页。

  (15)张三元:《论美好生活的价值逻辑与实践指引》,《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年第5期。

  (16)习:《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50页。

  (17)习:《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50页。

  (18)《习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09页。

  (19)(20)徐斌:《从“获得感”到“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逻辑跃升》,《国家治理》,2017年第47期。

  (21)徐斌:《从“获得感”到“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逻辑跃升》,《国家治理》,2017年第47期。

  (22)张卫伟、王建新:《美好生活的多重价值内涵及其现实构建》,《思想理论教育》2018年第4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返回列表页】

关于泛亚电竞

泛亚电竞·(中国)官方网站隶属于中国正规电子竞技平台、五大联赛、世界杯、欧冠、亚冠、中超、NBA、CBA、综合体育等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有品牌影响力的体育直营品牌,成为体育品牌中的卓越地位。泛亚电竞有限公司总部位于中国深圳。拥有多个体育开发交流平台,泛亚电竞有多个旗下自营品牌、一个体育开发研究中心和三个体育交流平台,年自营品牌能力达到1500销售额,产量居全球前列。目前自有168体育...

联系我们

电话:400-123-4657

邮箱:admin@youweb.com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传真:+86-123-4567

Copyright © 2002-2023 泛亚电竞·(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备案号:苏ICP备16029399号 TOP

HTML地图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