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亚电竞·(中国)官方网站

400-123-4657
联系我们/CONTACT US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电话:400-123-4657
传真:+86-123-4567
公司动态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公司动态

绿色环保重要性精选(九泛亚电竞篇)

更新时间:2023-08-11

  泛亚电竞绿色会计是将我们所知的传统会计理论结合现代绿色的企业经营理论,对经营活动中涉及到的项目采取独立核算、单独反映、严格控制的管理活动。从理论上来说,研究绿色会计的目的是围绕现代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中,因人为活动造成生态环境恶化,企业经营者所必须面对的绿色经济、经营与管理冲击,在研究绿色会计和传统会计基础之上,提出适应现代的绿色会计理论基础体系。在确认、计量、记录及信息披露等方面,为广大中国企业制订出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绿色会计标准和会计制度提供借鉴。当下,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绿色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绿色会计理论和实践的研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自从绿色会计传入我们国家,尽管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主要是以国内上市公司为主体的一些企业在此方面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尝试,主要集中体现在企业的对外信息披露,但也仅涉及到部分关于环境信息的报告,提及的信息大多是针对企业有利的方面,同时这些公布的信息是不完整的,而且缺乏可信性和可比性。之所以会出现这些情况,主要还是因为目前我国企业缺乏可供企业参考的绿色会计标准、制度等,企业没有可以遵循的权威准则。企业完全是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选择的披露有利于自身的信息,不能全面反映真实情况。综合目前国内针对绿色会计的研究与探讨,我们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就目前研究成果作出如下阐述。

  从理论方面来讲,国内之前对绿色会计问题的探讨,一般是将绿色会计当成一个独立学科对待,作为一个对传统会计理论批判后出现的一个新的会计理论,并没有意识到传统会计也是在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不断受到外部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化的,其主要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也随之不断进步。现在,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国内生产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活动越来越多,相应的投资支出明显增加,绿色会计也越来越显得重要,从而传统会计也在绿色方向得以创新、拓展和充实。

  从实践上看,绿色会计在指导企业减少环境污染和破坏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绿色会计实践中加强了对环境的保护,提高了企业产品的“绿色”附加值,使得企业在“绿色竞争”上凸显优势。绿色会计强调提升企业的“绿色竞争力”,持续拓展环境保护措施,致力为消费者提供绿色产品,提高生活品质。

  目前在我国绿色会计实践方面还是很欠缺,除涉及环境污染的上市公司迫于公众压力部分披露环境信息外,其它的企业基本没有这方面信息的披露。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分析不难发现,在我国受传统发展观念的影响,绿色会计的研究和实施主要问题是,社会各阶层的思想认识不足。

  首先,地方政府官员错误的政绩观和发展观。在我国,不少地方政府官员缺乏这方面的认识,鉴于环保工作很难从政绩上体现,往往被忽视。特别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重点抓经济发展思想的影响,使得很多地方政府官员选择性忽视环境污染,甚至有人认为发展经济就是要先污染后治理,甚至导致他们认为没有必要实施绿色会计核算。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观念是非常错误的认识,也是导致国内绿色会计建立和实施迟缓的重要原因。

  其次,企业生态环境责任意识不强,逐利思想严重。作为绿色会计核算的主要对象――生产企业,从本质上讲都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有些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为自身利益,选择性遗忘企业应该履行的环境保护责任,而企业应该履行的生态环保责任恰恰是绿色会计的主要核算内容。在我国,绝大部分企业是不会主动拿出资金去从事保护环境的,从而也就不可能主动进行绿色会计核算工作。

  第三,公众生态环保意识非常薄弱。长久以来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思想的灌输,使得我们毫无吝惜地浪费资源、肆意破坏生态环境,造成了我国环境污染严重的现状。社会公众环境保护意识薄弱,没形成普遍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

  最后,广大会计从业者绿色会计理念落后。我国目前对绿色会计的研究工作主要是由学校及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们来从事,有关绿色会计学科的建设和教学比较落后,绿色会计理论缺乏专业培训机构,绿色会计专业人才严重短缺,绿色观念不强甚至根本没有。绿色会计作为综合性较强、新兴的会计学分支,要求会计从业人员及时更新观念,主动调整知识结构,积极掌握新知识,适应新形势下会计工作。在我国,亟需既精通传统的会计理论,又掌握环境保护方面专业知识的跨领域、跨学科的综合性复合人才。

  首先,政府职能部门发挥应有的作用。政府部门改变之前错误的政绩观和发展观。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规范标准,督促企业依照实施,从根源上避免企业污染环境行为的发生。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剔除“先污染、后治理”的不正确思想。严厉打击破坏环境的企业经营机构,严格执法,严惩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企业。督促企业建立绿色会计预算制度,将环境因素纳入预算会计核算范围。上级职能部门行使绿色审计监督职能,依法审计企业绿色会计的真实性、合法性及合理性,敦促企业协调生产与环保的利益关系,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使生产经营活动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其次,企业积极主动推行绿色会计制度,加强绿色会计制度管理。企业生产计划要提前就做好避免破坏生态环境的工作,要就环境保护进行风险评估。从企业管理者到普通员工都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社会责任感,建立可持续性发展理念,让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第三,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全民生态环保意识。加强对公众的环境保护教育工作,普及环境环保科学知识,增强大家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灌输经济建设可持续性发展思想,使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地投入到可持续发展性社会生活中去,为绿色会计实践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对于绿色贸易壁垒概念的界定,学界目前尚无共识。有人认为“所谓绿色贸易壁垒,是指一种以保护有限资源、环境和人民健康为名,通过蓄意制定一系列苛求的环保标准,对来自国外的产品或服务加以限制”,“在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进程中,随着传统贸易壁垒的逐步弱化,绿色贸易壁垒正在迅速成为一种新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已经越来越成为有些国家国际贸易政策措施的一部分。”有人认为“绿色壁垒是指进口国为保护生态环境、人类及动植物健康,通过制定一系列技术性标准和法规,对来自国外的产品或服务加以限制或禁止的贸易保护措施。”有人认为所谓绿色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中,某些国家借环境保护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对外国商品制定过分高于国际公认或绝大多数国家所能接受的环保标准,或比本国商品的环保标准要高的双重标准,从而限制或禁止外国商品进口的贸易障碍。”亦有学者指出“所谓绿色壁垒,又被称为环境壁垒、绿色保护主义。目前国内学者形成了两种观点,其一认为绿色壁垒是指进口国政府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由,以限制进口保护贸易为目的,通过颁布复杂多样的环境法规、条例,建立严格的环保技术标准和产品包装要求和烦琐的检验、认证和审批程序,实施环境标志制度以及课征环境进口税等方式对进口产品设置的贸易障碍。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绿色壁垒是发达国家通过制定高于发展中国家的环境质量标准准入条件作为限制进口的手段,从而使传统的贸易壁垒逐步演变为环境壁垒,或称绿色壁垒。”

  虽然以上对绿色贸易壁垒的认识尚无统一说法,但在本质上却并无区别:绿色壁垒是一个具有负面意义的概念,其实质是推进贸易保护和限制进口。绿色壁垒确实具有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也对我国贸易产生了重要影响,但这不能成为过分夸大绿色壁垒的负面影响而忽视其正面效应的理由。从绿色贸易壁垒的产生机理来看,贸易保护虽然是促使绿色壁垒产生的因素之一,但决不是其产生的根本原因。绿色贸易壁垒的产生与环境问题的全球化密不可分,其根本在于满足环境保护的需要,因此不能忽视或轻视绿色贸易壁垒存在的合理性及其正面功效。虽然“壁垒”一词在WTO语境下具有谴责的意味,但仍应将绿色贸易壁垒理解成一个中性概念,应该从两方面辩证地来看待它。一方面,不能否认绿色贸易壁垒在贸易自由化方面的阻碍作用,其已经成为贸易保护的一种新手段;另一方面,更应重视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促进作用。因为从本来意义上说,“它是指那些以维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为目的而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有关国际贸易活动的法律、法规、标准、政策及其相应的行政措施,以避免这些贸易活动可能导致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贸易壁垒是一柄“双刃剑”,但我国学者大多在负面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忽视或轻视了其正面效应。这势必会导致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抗拒和排斥心理,从而不利于我国积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亦会造成在采取应对策略时主次不分、轻重不明。因此,很有必要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合理性进行深入分析。

  1、绿色贸易壁垒和贸易自由本质上具有一致性。一般说来,多数学者否定绿色贸易壁垒主要是认为绿色贸易壁垒和贸易自由相互冲突,绿色贸易壁垒阻碍了贸易自由化。其实不然,绿色贸易壁垒产生的根源在于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环境保护和贸易自由并不冲突,反而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无论是贸易自由还是环境保护都不是终极目的,而只是达到终极目的的手段,终极目标是全球经济共同发展,人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福利不断增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绿色贸易壁垒和贸易自由在根本上是统一的。

  2、绿色贸易壁垒产生环境、技术和制度外溢效应。(1)绿色贸易壁垒产生环境外溢效应。由于绿色贸易壁垒要求贸易产品必须符合环境保护和人类安全健康的要求,因此贸易产品在生产、运输和消费过程中不得破坏环境,在处理过程中也不得对环境产生污染。这有利于贸易进出口国的环境保护,也为投资创造了更多的资源。而全球的环境本身就不可分割,对一国环境的保护必然会影响其周边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产生积极的带动作用。

  (2)绿色贸易壁垒具有技术外溢效应。由于发达国家的环境科学技术、环保意识和标准都高于发展中国家,其在制定比较严格的环境标准和市场准入标准的同时,也促使发展中国家学习先进技术和观念,改善自身设施、提高技术和水平,从而带动了全球环保技术水平的提高。

  (3)绿色贸易壁垒产生制度外溢效应。制度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主要指环保观念和意识。由于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施促进了全球环保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全球绿色消费市场,因此各国政府将对其产品制定更加严格的生产标准,完善相关规范,以此增加产品的环境友好程度,满足消费者需要。在构建绿色消费市场和传播绿色产品的过程中,发达国家较强的环保意识也得以扩散,形成保护环境的良好风范。在这种大环境下,非环保产品将逐步退出市场。

  3、绿色贸易壁垒具有激励作用。波特假说认为严格而适当的环保标准可以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使用清洁生产技术。创新可以提高生产力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从而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根据波特的观点,由环境标准的激励带来的创新会增加企业利润,最终会达到减少污染和增强竞争力的结果。因此,实施绿色贸易壁垒会促使各国重视与环境相关的技术水平,制定相关鼓励政策;会促使出口企业加强环境技术开发,改进生产工艺流程,进行技术革新,提高国际竞争力。

  4、绿色贸易壁垒有防止污染转移嫁接的功效。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标准普遍要高于发展中国家,因此发达国家的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规避严格的环保要求并实现利润最大化,纷纷将污染严重的技术、产品等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如果发展中国家能够合理利用绿色贸易壁垒,就可以阻止污染性产品、技术的进入,从而有效防止国际污染嫁接。

  关于如何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学者多从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来论述。有学者认为“破解国外绿色壁垒应两手齐抓,即在着眼于苦练内功、提高绿色经营水平的同时,也要积极而又灵活地运用国际舆论工具和世贸组织相关机制揭示和抨击一些国家的歧视性做法。”对于学者这种“两手齐抓”并“等量齐观”的观点,本文不敢苟同。本文认为,应该客观对待绿色贸易壁垒,既不否认绿色壁垒所存在的负面作用,也充分认识绿色贸易壁垒的正面效应,从而在选择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策略时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应该把重点放在国内方面,在产品生产、运输、经营与处理过程中尽量提高产品的环境友好程度,满足广大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要求,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突破绿色贸易壁垒,达到环境保护和贸易自由的内在统一。而这需要宏观上的正确指引和微观上的具体措施加以保证。

  1、确立宏观上的正确指引方针。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绿色贸易壁垒产生的根源在于环境问题的“外部不经济性”。环境问题的“外部不经济性”指“市场主体行为对环境资源的不利影响往往由该行为主体以外的第三方(包括他人及后代人)承担”。因此,在宏观上必须以“力求环境成本内在化”为指导方针,采取措施积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

  2、微观上的具体措施。(1)建立有效完善的环保法律体系。我国的环保法律体系是广义的,包括法律、法规和规章。我国现行环保法律体系主要存在行政性法规过多、立法权限不清、相关制度不够完善甚至缺乏等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一是转变立法理念。我国在环保立法方面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把环保精神体现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之中,抓紧完善与绿色贸易壁垒紧密联系的《环境保护法》、《生物安全法》与《清洁生产法》等法律法规。二是立法权限需适度统一,并加强清理工作,加强环保法律体系的严肃统一性。三是调整与WTO不相适应的环保法律制度。四是以立法形式尽快采纳ISO14000国际标准。ISO14000国际标准是国际贸易的“绿色通行证”,符合这个标准不仅可以获得国际认可,还有利于环境成本内在化,有利于环境保护。

  (2)加强宣传教育,提升环保意识。应该加强宣传教育,使环保观念深入人心:公民提倡绿色消费,节约资源;企业树立绿色生产理念,力求技术创新。

  (3)引导推动企业的清洁生产。首先,建立相关激励机制鼓励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在信贷方面,可让环境行为良好的企业优先取得信贷,对进行清洁生产的行业、企业进行扶持,实施税收优惠。其次,建立相关的惩罚措施督促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如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征收环境税并进行相应处罚。

  (4)构筑合理的绿色壁垒。根据WTO规则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环境标准、技术标准,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绿色壁垒,加强进口商品的检验和检疫,防止污染严重和危害人民健康的产品、设备、技术进入国内,起到一定的屏障作用,切实保护我国的环境利益。

  综上所述,只有客观对待绿色贸易壁垒,充分认识其合理性,清除对其排斥、抵抗的心理,在力求产品环境成本内部化方针的指引下积极面对,提高产品的环境友好程度,才能从根本上突破绿色贸易壁垒。

  [1] 都亳:绿色贸易壁垒的法律分析及应对策略[J].当代法学,2006(1).

  [2] 朱京安:我国绿色贸易壁垒的制度缺陷及法律对策初探[J].法学杂志,2006(3).

  [3] 林琳:突破绿色壁垒迎接环保挑战――简论我国的环境贸易措施[J].法学评论,1998(6).

  [4] 王禹:“绿色壁垒”的法律依据及其对策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7(4).

  [5] 余鹏:浅析绿色贸易壁垒及其对策[J].世界经济情况,2006(17).

  [6] 谷波、林妍:浅析绿色贸易壁垒的产生与对策[J].法制与社会,2008(2).

  绿色建筑是指在施工过程中,利用环境因素在规划设计时降低环境因素的影响,最大限度保证人们生活空间的健康、舒适、降耗,在建筑拆除时,把对环境危害降到最低点。同时绿色建筑又是一种以消耗最小的能源资源与环境损失换取最好的人居环境的建筑。在建筑的交付使用期内,可以通过降低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减少各种废物的产生,实现与自然共生的建筑。

  第一,节能降耗特征。这是绿色建筑最重要的特征,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最大限度地利用天然能源或可再生资源,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降低对自然有污染的传统火力发电的应用,防止污染。第二,绿色环保特征。工程施工从开始设计时,就要考虑使用无污染、绿色环保建筑材料,在竣工后和使用后的拆除,要本着保护周围环境的原则,在本质上真正做好环保。第三,舒适安全特征。绿色环保设计所强调的理念是以人为本,注重建筑内部设计的安全性,遵循设计特征和科学合理的秩序,充分体现绿色建筑设计的环保性和人性化。

  (1)共生性原则。在绿色建筑设计中,本着相互间相互共存的原则,绿色建筑在生态建筑中占有重要位置,是调整生态系统平衡与其他生物间的关系,达到相互依存,共同发展。(2)反馈性原则。在企业进行绿色建筑施工时,要做好市场调查研究,把社会和人们对绿色建筑需求信息及时反馈,通过向社会作好传承和倡导,使社会上更多的人了解绿色建筑,喜欢绿色建筑,也让绿色建筑走进人们的生活之中,占领广阔的市场。(3)整体性原则。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必须把握生态系统的和谐统一原则,在细节上要符合绿色建筑的整体要求,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相互依赖互相共存。(4)可持续性原则

  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生物平衡关系,只有与自然和谐共处,相互促进,才是绿色建筑设计应该遵循的规律。本着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满足人类与生物共同利益的情况下,为自然资源长足发展提供需要和保障。

  第一,绿色建筑设计前,设计师要全面认真的进行思考,把绿色建筑的节能和环保的特性,进行初步设计;第二,定稿后,要做好调查研究,认真采纳用户的反馈意见,分析对绿色建筑施工设计所提要求,呈现出人性化设计;第三,做论证,通过对绿色建筑设计方案整体优化,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服从政策,解决阶段性出现的各类问题。

  (1)自然资源。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对其进行开发,借助大自然的各方面进行考虑。(2)成本计算。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考虑建筑长期的成本,不单只考虑工程本身的费用成本。(3)回收利用。通过考虑和满足人们的要求,关注人们的舒适度,以及运用适当的生态策略技术。(4)方案不同。不同阶段要有不同的设计方案,并结合方案的最佳优点,用最好的方式方法,力求在设计方案时,突出特点完善设计。(5)给群众设计,活动场所。考虑群众生活生产的各方面需要。

  随着时代不断向前发展,计算机被广泛应用,同时应用于绿色建筑中。计算机的应用使传统的建筑设计方法退出时展的舞台,改变原来建筑设计师先提方案,再由木工或其他系统的工程师提出设计的方法,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要通过与专业人员沟通,计算机广泛应用打破了各设计专业间存在的隔阂,各专业间的信息,都利用电计算机集成,及时调整方案,增大绿色建筑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最大限度地减少因设计方案而造成的材料和人工的浪费,减少因采用绿色方案人造成的绿色建筑投资的增加值。

  绿色建筑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建筑工程。所以,必须选择良好的、适合的条件,因地制宜,结合当地情况,气候、地貌、地形,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被动式集热和制冷,从而减少因采光、通风、供暖、空调所致的能耗和污染。在不同地区绿色建筑设计有不同的效能。

  在进行建筑规划设计时,力求与周围各项环境保持统一和谐,创造人类安全健康的使用空间,高效使用能源和环保材料,提高绿色建筑最大应用性,是建筑达到经济、实用、便利、安全的最基本保障,建筑设计同时又是人文、地理、生态学科的复杂工程,具有自身特性,所涉及领域和学科繁多。

  绿色建筑注重的是在整体设计中是否存在问题,因为设计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建筑本身的预算、性能和成本付出。在设计时要与经济、文化、气候、环境有机地结合,做到综合分析,整体规划,合理设计。要根据当地实地情况,结合需要进行设计,避免因盲目随众而出现问题。

  建造新的或改造旧建筑时,一定要与当地文化环境地域性质结合起来。在保障居民原有生活方式的基础上,更新或提升现有生活居住环境,使街道社区与建筑设计很好地融合起来,本着继承和保护原来地域景观,改造新的城市景观的原则,采用地方传统建筑工艺,对历史建筑、传统街区景观妥善保护,使绿色建筑线 创造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

  建筑设计师要在做好室外环境的整体规划基础上,还要兼顾室内环境的,合理规划,要想保证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就需要使用对人体无害环保的建筑材料,阻碍危害人体健康的有害辐射、电波和气体的产生,避免不良空气的出现,优化各类环境使室内环境合格达标。

  提到绿色建筑就与节能环保对接,在设计中,使用高效节能环保的建筑节能技术和材料是最合理的选择。第一,根据日照情况选择照明系统,在设计师结合日照强度,有针对性地使用局域控调、换气、换水系统;第二,注意能源的循环使用,合理利用蓄热系统、排热回收,做好二次能源的利用:第三,使用耐久性强的建筑材料时,要考虑对于建筑更新、保养、修缮的合理设计;第四,给竖井,层高,机房设备等设计需留有发展余地。

  绿色建筑是一项长远的、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是建筑工程发展到今天的一项飞跃。与今后人们生活生产密不可分,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特点。集人文、地理等多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的主流建筑。绿色建筑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采用绿化与美化、历史与自然、低能与降耗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展示人文与建筑、科技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具有智能控制、绿色材料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综合讲解、合理规划、排废减量无害、环境舒适健康、居住功能灵活的几大特点。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十三五时期的基本理念之一。绿色理念就是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宗旨的设计理念,强调以人为本,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注重自然生态的保护。

  绿色机械设计和制造理念相对于传统机械设计制造理念来说具有很大的优势,并且目前我国正在加大对绿色机械设计制造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自然生态设计、绿色环境意识设计等,目的在于对自然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减少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机械产品能够满足可回收、再利用的目的,这也是绿色机械设计理念提出的最新要求。

  传统机械设计制造都是以产品性能、勖为基准,在产品设计制造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市场需求,然后再制定设计方案,并进行反复修改和完善,最终实现产品生产,但是这一设计理念不仅造成设计制造周期家常,同时也加大了产品生产装卸的难度,有些产品报废后还不能回收,大量资源和能源也被迫浪费,污染了周围环境。

  与传统机械设计制造相比,绿色机械设计制造理念优势在于综合考虑自然环境保护性、原材料合理选择性等,不仅发挥传统设计理念中的优势,还能够降低原材料的损耗、提高资源的可利用率,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第一,提升机械设计制造的环保性。如果机械设计制造没有充分重视环境保护问题,那么生产的产品必然会造成环境污染。虽然我国科技水平发展比较迅速,但是与预期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部分机械设计制造行业在生产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方式,单纯追求经济利益,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的该问题。将绿色理念融入到机械设计制造领域能够综合全面考虑环境污染问题,将可能产生环境污染的因素排除,提升机械设计制造的环保性。

  第二,提高废弃绿色机械产品的可回收率。机械产品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物品,但是随着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产品换代也在不断提升,导致废弃产品量与日俱增,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如果机械产品采用传统方式进行设计和制造,那么废弃品再利用率比较低,但是在绿色理念背景下,机械设计制造产生的废弃产品能够进行二次回收,环境污染也比较少,实现资源二次利用,降低了废弃机械产品对环境的危害。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能够认识到绿色理念融入到机械设计制造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本文认为更好将这一理念运用于机械设计制造中的对策主要包括:

  在机械绿色设计制造中,可拆卸性设计、模块化设计和生命周期设计是目前比较常见的设计技术。可拆卸性设计优势在于后期产品维护方面,可以通过拆卸来提升产品后期维护的便利性,但是前提条件是产品可以正常使用。模块化设计优势在于将产品分为多个模块,并形成一个新的系统,不同模块拥有不同的功能,每个零件在产品废弃后都可以再利用,并且每个零件都可以随时更换来提升产品性能。生命周期设计是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来完成设计,可以根据产品特点选择最为适宜的绿色方案,降低产品污染,提升材料可利用率。

  绿色理念融入到机械设计制造方面首先需要考虑材料的选择,确保其绿色环保,同时还要对材料的安全性、经济学、相容性等进行考虑。传统机械制造使用的贡等化学物质会污染环境,材料可回收率也比较低,所以绿色机械设计制造应该提高材料选择的合理性、科学性,从设计源头应用绿色理念。首先需要考虑材料的实用性,满足制造产品的性能,比如材料是否抗冲击、耐高温等,不能选择对人体有伤害的原材料;其次需要采用有效措施加强对绿色材料的科学管理,进行合理科学分类并管理,严格审核材料的性能,加强对生产过后产生的废弃品进行合理回收,最大限度提高原材料的使用价值。

  在机械设计过程中,应该将绿色理念融入到每个参与机械设计制造的个体,加强设计理念的推动作用,提升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另外一方面,国家政策支持是行业发展的重大动力,所以应该制定一系列可持续发展制度,提倡绿色设计理念,加强社会监督作用,增强制造业透明度。科技是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也是机械设计制造的重要推动力,所以需要提高科技创新力,有效使用先进技术,实现机械设计制造的绿色和可持续发展。

  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应该注重产品的环境属性,包括可持续性、可循环使用性、可维护性等,将绿色设计作为产品设计的主要目标泛亚电竞,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降低资源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产品及相关零部件的重复使用率。在机械设计过程中应该对设计者提出更高要求,保证设计方案能够满足广大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在产品可拆卸性设计方面,机械产品是由多个部分共同组合而成,保证产品相关零件可以顺利拆卸,零部件不会受到任何损坏,提高材料的利用价值。可回收性也是绿色设计理念中的重要内容,设计者应该充分考虑资源的使用,保证产品在废弃后不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绿色机械设计制造最终还是需要人才和技术的支持,我国应该加强绿色机械教育建设,提供相应配套措施推动其发展。比如可以在高校中增加绿色机械课程,吸引更多人才加入到绿色产品设计和制造中。另外一方面,企业也是绿色机械设计制造的重要推动力量,所以应该鼓励广大企业引入绿色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等层面综合考虑设计理念。

  随着各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公共财政改革趋势的不断增强,政府采购制度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关注和重视。在政府采购快速发展过程中,有一个明显的趋势不容忽视,就是政府采购日益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不断朝着与环境、人类更友好、更和谐的方向发展。政府绿色采购就是指政府在依法采购规定的产品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将环境标准、评估方法和实施程序纳入并贯穿于整个政府采购体系之中,优先选择符合国家绿色认证标准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确保采购到环境友好型产品,以推动社会与人类的可持续及和谐发展。

  由于环境问题所具有的社会共同特征,决定了其必将成为人类购买活动所涉及与影响的一个重要领域,合理利用政府采购行为可以有效地调节环境保护,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2002年南非约翰内斯堡世界可持续发展峰会明确提出“有关国家和地方政府应推动政府采购政策改革,积极开发、采用环境友好型产品和服务”。2004年,在日本举行的第一次世界性国际绿色采购会议签署了《Sendai绿色采购宣言》,强调了利用采购的影响力为低污染产品和供应商创建市场的重要性,鼓励各国政府机构积极实施绿色采购计划,提出要建设国际绿色采购网络,以便加强国际交流。目前已有50多个国家在积极推行政府绿色采购,联合国、世界银行等一些国际组织也相继成立了绿色采购联合会,一些著名的非政府组织和国际大公司也自愿实施绿色采购活动。政府绿色采购在当前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和政府采购规模不断扩大的形势下,已开始成为世界性趋势。

  政府采购目标是政府采购制度的重要内容,可分为财政性目标、政治性目标、市场性目标和政策性目标。其中政策性目标主要包括保护民族产业、促进就业、保护环境、稳定物价、扶持落后地区发展等。1969年美国行政会议指出,政府采购是政府调节经济和社会的基本手段,是政府解决贫困、种族歧视、浪费资源、环境破坏、经济危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重要方法。政府绿色采购在深刻诠释了政府采购社会政策性目标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政府采购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三位一体”。

  现阶段各国政府采购规模不断增长,对社会经济领域产生的影响日益加深。据统计,欧盟各国政府每年采购额约1万亿欧元,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4%左右;日本中央政府每年采购额已达到14万亿日元[①]。我国自实施《政府采购法》以来,平均每年以近500亿的采购规模递增。政府采购制度作为国家管理直接支出的基本手段和公共财政体系的重要内容,其采购产品的数量、品种、频率等指标,可以有效地反映出公共财政政策的变化趋势,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生活领域,从而在宏观上达到调节国民经济的目的。政府绿色采购的内涵非常丰富,范围几乎覆盖了政府办公的所有领域。政府招标文件中已明确规定某些产品必须达到最低环保和节能标准,而对某些产品的标准规定则只体现了政府鼓励的倾向性意图。政府根据环保产业政策和经济技术政策,认为需要给予一定扶持的新兴产业或项目,在政府采购招标方案中会倾向多考虑它们的产品,这样既可注入财力,又可在社会上产生示范效应,鼓励、刺激环保企业发展,而且通过制定适应政府需求的弹性采购计划,可以调节部分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可见,政府绿色采购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性和宏观调控的作用,其采购行为既会影响消费者乃至全社会的消费取向,也会影响商品生产企业和销售行业的发展取向。政府只要将环境准则纳入其采购模式,增加绿色产品的购买力度,必然会对市场中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品的供给产生重大影响,这也正是许多国家将政府绿色采购作为调控宏观经济发展重要手段的原因。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世界各国也都非常重视环境问题,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以期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其中就包括政府采购领域。政府采购一项重要的政策性目标就是保护环境,政府可以利用采购的规模优势和采购结构的调整,充分发挥绿色消费的导向作用,落实政府保护环境的政策意图,积极引导改变大量消耗资源、能源、污染环境的传统发展模式,推行以生态环境为中心的绿色增长模式,合理配置、利用环境资源,维护生态平衡。首先,政府绿色采购可以积极影响供应商,供应商为了赢得政府这个市场上最大的客户,肯定会采取积极措施增强其产品的绿色度,提高企业的绿色管理和技术创新水平,尽可能地节约资源能源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对环境和人体的负面影响。其次,政府绿色采购因其量大面广,可以培养扶植一大批绿色产品和绿色产业,有效地促进绿色产业和清洁技术的发展,进而形成国民经济的可持续生产体系。再次,政府绿色采购对普通消费者有着强烈的示范作用,可以引导人们改变不合理的消费行为和习惯,倡导合理的消费模式和适度的消费规模,减少因不合理消费对环境造成的压力,进而有效地促进绿色消费市场的形成。据联合国统计署调查,84%的荷兰人、89%的美国人、90%的德国人在购物时会考虑选择环境友好型产品[②]。尽管这些国家的公众绿色消费行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政府绿色采购在其中无疑发挥了重要的表率和引领作用。最后,政府绿色采购可以积极推广应用现代化政府采购程序,如运用电子技术,包括电子邮件、电子信息交换等,采购信息并在网上完成部分或整个采购过程。这样不但解决了传统采购方式中难以克服的时间和空间问题,使得采购活动更加灵活、高效,更为重要的是大幅度降低了采购成本,尽量减少了资源浪费。

  政府采购具有非盈利性,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通过政府采购行为以实现其政府职能或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提供某种使用或服务。同时,社会公共利益原则是政府采购合同订立和履行的特殊原则之一,政府采购活动必须服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体现社会经济发展政策,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就是其重要体现。首先,采购人应当在某些产品的招标信息时,明确提出自己对环境保护的目标要求。其次,采购人应对供应商的业绩、信誉、技术等多方面情况进行资格审查,选择满足其确定条件的供应商参加政府采购活动,审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供应商的活动必须有利于环境保护,不能造成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不必要浪费。再次,决标评审委员会有权按照招标文件的要求,把破坏环境资源泛亚电竞、不利于环境资源保护的供应商淘汰出局,有权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有利于环境资源保护、履行社会责任和尊重社会政策的企业作为中标人。最后,采购人有权在与中标企业签订的采购合同中,要求中标企业承担保护环境资源的社会责任,并且当客观条件发生变化,采购合同有违社会公共利益时,政府采购双方当事人应当变更、中止或者终止政府采购合同,有过错的一方应当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此外,环境保护还是保护民族工业冠冕堂皇的理由之一。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都以保护本国环境资源为由,积极设置绿色采购非关税壁垒,禁止或限制外国供应商进入本国政府采购市场。为了更好地体现政府采购的公平性、公正性和规范性,1994年达成的WTO《政府采购协议》(GPA)明确界定了一个关于政府采购法律、规则、程序和措施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多边框架,希望缔约方能够实现世界贸易的扩大和更大程度的自由化,改善并协调世界贸易再造的环境,同时希望随着政府采购竞争的扩大,加强透明度和客观性,促进政府采购程序的经济性和高效率。

  我国《政府采购法》第9条规定,政府采购应当有助于实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目标,包括保护环境等。200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第16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优先采购节能、节水、废物再生利用等有利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产品。以上两条是我国政府绿色采购最直接、最明确的法律依据。此外,一些地方政府的采购管理办法也有相关规定。如《上海市政府采购管理办法》第18条规定,政府采购应当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采购中心和采购人应当优先采购低耗能、低污染的货物和工程。2004年,财政部与国家发改委出台了《节能环保政府采购实施意见》,制定了我国首份政府节能采购清单,并列举了汽车、电脑等8类100多种政府优先采购的节能产品,成为我国第一个政府采购促进节能与环保的具体政策规定。可见,我国一些法律法规和政策已经涉及到政府绿色采购的有关内容,但只是散见于若干规定中,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未形成完整的框架体系和政策计划,也就是说在目前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法律体系中还缺少对绿色采购的明确规定,导致了在绿色采购执行过程中缺乏强制力和可操作性,造成了很大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为进一步适应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需要,本文认为,我国已具备了建立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条件,应在借鉴国外政府绿色采购先进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积极构建自己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2.1我国建立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条件

  第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可持续消费模式,为建立政府绿色采购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环境资源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瓶颈,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将面临巨大的挑战。鉴于以上形势,国家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要求必须改变原有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及其技术方式,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我国正处于消费升级转型的关键阶段,消费结构和消费需求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人们越来越关注商品和服务对环境和自身健康的影响。而可持续消费既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内容,也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从国内外的实践和发展趋势看,政府绿色采购是我国建立可持续消费体系的四个切入点之一,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构筑绿色消费模式,促进绿色消费的重要措施和突破口。

  第二,我国部分法律法规对政府绿色采购已有规定,政府采购实施细则和制度也在逐步完善中,为完善绿色采购法律体系创造了有利时机。我国《政府采购法》第9条明确规定了政府采购的环境保护目标,一些单行法和地方性法规已涉及到政府绿色采购的内容,实际运作也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作法。再有,我国《政府采购法》已实施四年多,有关实施细则和制度正在酝酿完善过程中,这对我国建立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是个难得的机遇,可以此为契机,抓紧制定政府绿色采购实施条例,或者从长远讲,制定《政府绿色采购法》,为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和保障。

  第三,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制度的广泛实施,绿色采购产品规模的不断扩大,为推行政府绿色采购培育了良好的市场条件。1993年,为响应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全球“生态标志”运动,我国开始实施环境标志计划和认证制度。环境标志计划较好地配合与支持了环境保护事业,在产品绿色标准制定和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方面紧跟国际同类标准发展趋势,积极完成与国际标准接轨,确保了我国环境标志标准技术逐渐成熟。我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制度包括了环境保护国际履约类、可再生回收利用类、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类、改善居室环境质量类、保护人体健康类和节约能源资源等六大类,基本涵盖了政府采购的产品内容,既培育了绿色消费市场,促进了绿色技术和清洁技术发展,又扩大了绿色采购产品的市场规模。迄今,我国已批准颁布环境标志标准56项,1000多家企业,18000多种产品获得了环境标志认证,形成了700亿产值的环境标志产品群体[③]。

  美国《联邦政府采购法》对政府绿色采购做了详细规定,还以联邦法令与总统行政命令作为推动政府绿色采购的法律基础;加拿大《环境责任采购法案》要求政府使用环境标志产品;日本和韩国则分别制定了《绿色采购法》和《鼓励采购环境友好产品法》;德国、奥地利等国家也都在有关法律中对政府绿色采购作了明确规定。可见,通过立法强制推行或鼓励政府绿色采购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可为实施绿色采购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和制度保障。此外,各国确定政府采购保护环境资源的政策目标的方式有所不同,有的是在政府采购法中,有的是在环境保护法中,还有的是通过专门的行政法规进行明确;有些国家的环境政策目标是强制性的,有些国家只是指导或鼓励性的;有些国家对实现环境政策目标已经确立了具体的实施机制,有些国家仍停留在倡议阶段。目前我国部分法律法规对政府绿色采购的规定只是原则性的,且这些规定仅反映了政府采购的环境政策目标,没有具体的实质内容,作为支持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法律依据远远不够。因此,现阶段可考虑在已有的政府采购大框架下,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绿色采购实施条例或办法,进一步明确绿色采购的环境政策目标,完善和细化目前的政府采购法。当然,从长远来讲,还是要制定专门的《政府绿色采购法》,对政府实行绿色采购的主体、责任、绿色采购标准和绿色采购清单的制定和等做出明确规定,为推行政府绿色采购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制定绿色采购标准、绿色采购清单是实施政府绿色采购的核心。而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制度则是制定绿色采购产品标准和清单的重要基础。许多国家为了方便核查和审计,将环境标志产品作为制定绿色采购产品标准和指南的基础依据,要求选择政府采购涉及的优先领域,分行业、分产品制定并绿色采购标准和清单,如德国“蓝色天使标志”、日本“生态标志”等。环境信息是制定政府绿色采购指南、产品清单的重要依据,公开绿色采购信息可以增加政府绿色采购的透明度,便于相关部门监督和管理。日本绿色采购产品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较为完善,其绿色采购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注重环境信息的获取、利用和,即积极获取有关产品生产和出售企业的环境信息,并按照一定的规范。我国可根据已实施的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制度,合理选择政府采购所涉及的优先领域,制定合理、完善的绿色采购标准和清单,便于采购者科学、有效采购。同时,可建立绿色采购产品的环境信息系统网络和公开制度,及时公布政府绿色采购的实际执行情况,方便采购人和供应商了解和掌握相关绿色信息,进一步拓宽和畅通绿色采购的信息渠道。

  政府绿色采购必须有完善的配套制度和监督机制,才能实现政府采购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其《关于改善公共采购的环境表现的议会倡议》中建议各国政府:①以符合成员国的竞争和其他相关国内政策,以及他们的国际义务和承诺的方式确定自己的绿色公共采购政策。②采取具体步骤以确保将环境准则纳入到产品和服务的公共采购当中:③提供合适的政策框架将环境要求和价格、性能等要求以其纳入产品和服务的公共采购中;④引入财政、预算和审计等手段来确保公共采购的政策和实践考虑产品和服务的环境成本;⑤为参与公共采购和使用的政府人员,包括那些指定产品和服务质量标准的人员、负责采购的人员以及使用产品和服务的人员提供信息、培训和技术支持;⑥提供相关的信息和工具,以帮助各级政府可以实行绿色公共采购;⑦传播相关的信息,以促进和鼓励绿色公共采购的决定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和利益;⑧建立相应的程序来确认符合绿色公共采购要求的产品和服务;⑨鼓励建立测量和追踪绿色公共采购进展和结果的指引;⑩评估绿色公共采购政策,以确定它们具有经济效益和环境效果。可见,在政府绿色采购制度体系中,除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采购信息的获取和公开制度外,合适的政策框架、产品和服务的环境成本评估、环保产品的界定等也非常重要。比如,为了实现政府绿色采购,采购人在做出采购决定前,必须考虑产品、服务或工程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的环境影响,比较不同产品、服务或工程在环保性能上的不同,评估产品、服务或工程的环境成本等环境因素等。我国《政府采购法》目前就缺乏对产品、服务或工程的环境性能和环境影响进行鉴定及评价的制度,更未建立起产品和服务周期的环境影响的档案和资料库。因此,完善我国政府绿色采购配套制度的重点应该放在产品和服务的环境成本评估、环保产品的界定以及绿色采购的监督、报告和追踪系统上,并探索建立对政府绿色采购的绩效考评制度,通过制订强化购买政策来推动绿色采购发展,进一步明确各自的法律责任和评价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进展和效果。

  ①③陈燕平.建立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引领可持续消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2005年循环经济与绿色营销战略研讨会材料.

  ②赵英民.建立政府采购制度,促进循环经济发展[J].环境保护,2005.8.

  从宏观角度看,绿色金融是指金融部门从环保的角度重新调整金融经营理念、管理决策、业务流程、产品结构,将与环境条件相关的潜在收益、成本、风险融合于日常金融业务中,以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引导资金加速进入绿色经济,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侧重于强调绿色金融的政策效能[1]。从微观角度看,绿色金融是金融机构在信贷政策、信贷对象、信贷条件、信贷品种上将绿色产业作为扶植重点,建立环保融资机制,通过专项融资规模、利率优惠、损失分担、低碳金融等金融激励措施,强化对环境保护以及污染治理项目的倾斜性支持;通过金融工具或信贷方式的组合搭配,建立有效的绿色信贷体系,扩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等低碳项目的融资来源,相对强调绿色金融的市场效率[2]。相应而言,绿色信贷则是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依据国家的环境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对从事循环经济生产、绿色制造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企业或项目提供信贷扶持,对污染企业或项目投资实施限制的一种新型金融服务模式。

  绿色金融模式除了符合金融运行的基本要求,在市场定位、客户结构、产品结构、战略决策等方面还具备支持绿色经济发展,服务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特征。

  1.绿色金融以绿色利润为追求目标。区别于传统金融业务以项目盈利状况为最终落脚点,以“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目标的运营模式,绿色金融不以单一利润为导向而是追求“绿色利润”目标,在借贷行为或零售业务经营中更注重环境保护、污染治理和资源节约。绿色金融通过运用利率杠杆、行业政策、绿色考核等手段,充分发挥金融在帮扶企业降低能耗,节约资源,扭转粗放经营模式上的功能,进而实现良好生态经济效益和环境反哺金融业的良性循环[3]。谋求长远经济效益与维护生态环境的统一,最终促成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是绿色金融运营的目标。

  2.绿色金融以生态环境为决策变量。绿色金融的本质在于正确处理金融业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突出金融支持绿色经济发展,强调人类社会的生存环境利益,以特定金融体系支持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以及绿色经济。一方面,区别于传统金融的业务筛选,绿色金融将生态环境要素纳入金融业务的核算和决策之中,通过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程度的计量权衡项目的遴选。另一方面,绿色金融将生态环境变量纳入金融政策指引之中,通过在金融信贷领域建立环境准入门槛,以金融杠杠的强制约束迫使企业将生产环境成本内部化,通过对项目遴选的客观限制提升企业的主观环境保护意识。

  3.绿色金融以绿色政策为行动指引。从金融运行的政策指引看,传统意义上的政策性金融是国家特定政策的简单执行,通过纯粹技术性的、辅的资金配置,以放宽或收紧、顺通或阻碍信贷的办法实施资源短缺、生态平衡、环境污染等问题并不被金融配置所涉及。随着国家经济与金融体制改革的整体推进,金融机构的商业化逐利动机日渐凸显,金融机构政策性被弱化。绿色金融的崛起弥补了传统政策金融的空白。绿色经济政策被融入到金融业务、金融理念与管理流程之中,将资金配置到绿色经济、环境保护之中是政策调控与市场调节最佳结合方式。

  金融机构将环境保护理念纳入金融服务范围,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具有资源配置、环境风险控制以及对企业和社会环境与经济行为引导方面的基本功能。在良性产业结构下,金融支持绿色经济发展,促进经济螺旋式上升,其主要作用机制如下:

  1.资金形成机制。持续的资金投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外部动力,但单纯依靠大量投资堆积所产生的高成本、低质量、低效益与可持续发展主旨相背离。绿色金融运作以有效的投资项目评估筛选机制引导资金合理流向,通过对污染产业的限制,促使“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能”产业及时退出,从而在短期内为“高加工度、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业腾出大量开发资金,加速绿色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促进经济转型发展。

  2.资金导向机制。绿色金融资金导向功能主要体现为坚持“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倡导机制与矫正机制。一方面,金融机构通过对资金流总量和方向的把控,为结构调整创造先决条件,通过改组“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能”产业,淘汰落后企业,鼓励资源节约、绿色环保产业,支持绿色企业。另一方面,针对产业外部性导致的单一市场投资激励不足问题,通过利率优化、法律咨询、市场规划辅导等优惠政策或配套服务激励企业参与环保的积极性,反之实行惩罚性措施对授信企业或项目进行严格的绿色管理。

  3.金融催化机制。绿色金融催化是整个产业结构升级中的核动力。依据信用创造理论,信用作用不仅是通过媒介转移资本,还能通过各种金融技术手段加速资本的形成。绿色金融在信用催化作用下,选择具有明显绿色效益、时代超前性以及广泛扩散效应的产业项目进行投资,促进经济转型发展中资源节约和使用效率的提高,催化绿色产业结构体系的构建与调整。

  4.校正补缺机制。绿色经济存在的外部性以及信息不对称性使得市场失灵现象同样不可避免的出现在资金配置上。绿色金融将国家产业政策融入到金融体系运作之中,从社会合理性、宏观效益和长期发展规划出发,准确把握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创新金融工具,支持投入大、回报期长、资金不足的绿色产业及基础设施项目,充分发挥绿色金融对于市场调节的矫正补缺作用,激发产业创新活力和发展后劲,统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我国绿色金融正处于起步调整阶段,绿色金融主导的经济增长遭遇到现实困境,需要社会各界重新审视发展绿色金融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

  近年来,绿色金融理念在国内受到高度重视,我国环保总局联合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不断推出“环保新政”,尤其是中国银监会的《绿色信贷指引》,对国家重点调控的限制类以及有重大环境和社会风险的行业实行有差别、动态的政策,指导金融机构明确绿色金融工作方向与重点,加大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支持,但绿色金融仍未形成规模,政府的多数绿色支持文件重政策设计忽略绿色金融服务效能的推动,带有不确定性。第一,现有绿色金融政策以倡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经济的信贷投入、限制对污染企业的授信为通常形式,原则性、综合性色彩明显,并未出台以市场利率为核心的绿色信贷政策或信贷执行测评工具,多数金融机构还停留在绿色金融公益性领域阶段,并未将其纳入内部的长期发展战略。第二,国内“绿色度”统一由环保部门界定,对于企业环境污染状况识别、跟踪、监督能力不足,风险级别监测水平较低,信息与沟通机制不完善,对企业“绿色度”的测评统计时效性较差,不能适应银行信贷审查的具体要求,影响绿色金融政策的执行效果。第三,绿色金融的特性和绿色经济的外部性问题,传统的方法比较难以评估。在评估制度缺失的情况下,国内绿色信贷综合评价标准不一,各家金融机构关于绿色信贷数据类型多样,指标混乱,政府部门难以精确统计绿色金融质量,对绿色金融效能的实施与监控力度有限[4]。

  新能源产业重投入轻效用,发展方式存在不可持续性。绿色产业只注重中间环节技术设备与新型材料的投入,而忽视终端市场的开发利用;企业依靠资源投入和产出数量扩张形成过度竞争;绿色产业资本和品牌的有效集中度不高;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绿色产业难以形成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

  基于降低信息管理成本、分散风险、发现未来价值的考虑,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资产项下选择多以风险小收益稳定的项目为主,对绿色经济项目的未来现金流以及担保品充足性要求高。主要是因为:一方面,绿色融资项目存在风险—收益的不对称性,项目期限长,管理成本高,涉及外部性,合格担保品少,使得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出于风险的考量,金融机构持续介入的后劲明显不足。另一方面,虽然大部分金融机构已接受绿色金融理念,审慎看待绿色融资各个环节中存在的风险,但并没有从人员组织、运行流程、信息处理等方面建立自身系统内部的环境风险管理体系,无法全面推行绿色金融执行体系。从经济的、短期的、微观的角度看商业银行的选择也许合理有效,但从社会的、长期的、宏观的发展前景看,可能导致产业缺乏创新活力、绿色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以及社会经济结构失衡等问题。

  顶层设计是绿色金融改革发展的首要问题,优化绿色金融顶层构架,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主导作用是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关键。

  1.树立金融服务绿色价值观。筑牢绿色思想根基、摆正利益观是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前提。一方面,要引导金融机构从思想上认识到“环保指标”是其降低金融决策风险的可靠保障。通过在税收上给予金融机构绿色环保信贷优惠,促使金融机构与绿色思想、绿色经济对接,并付诸于具体的行动之上,以金融服务承担对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任。另一方面,要引导企业明确市场定位,把握环境风险,实施必要的税收优惠或直接补贴等措施,帮扶企业创新引进环境保护利益模式,整合环境高风险行业采用节约型、可循环或可再生的资源利用方式;反之,对环境污染的企业或项目实行惩罚性税收。最终实现金融系统与生产系统共同营造绿色金融长效利益机制。

  2.完善绿色金融制度建设。第一,构建绿色金融政策及法规体系。落实《绿色信贷指引》,进一步明确绿色金融项目准入标准、环境风险衡量标准、信贷成效评估标准、政策实施监督标准。确立绿色金融的法律地位、重点任务、主要目标和保障措施,初步构建起保障绿色产业发展和金融信贷工作顺利结合运作的配套政策与法规。第二,完善绿色金融监管评价体系。制定实施绿色金融评估体系和奖惩体系,统一绿色金融质量评价指标,规范评估方法,加强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定期对金融机构实施绿色金融的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评估,视商业银行对环保企业或项目的支持情况给予经济补偿,对支持环境违法违规企业或项目融资的给予经济处罚,确保绿色金融政策落实到位。第三,完善“绿色度”测评制度。建立企业项目环保信息库并由国家统计部门、环保部门配合纳入人行征信系统,优化绿色信息通告机制,以保障面向商业银行、投资者、企业、公众、环保部门的环境信息通报真实、及时、全面、系统。

  从运行模式特征看,绿色金融是在一般金融体系原有运行机理的基础上,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重新组合,有效地利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一整套融入绿色元素的创新管理机制。准确把握政府管理和市场调节的边界,明确职责分工,建立一套以市场机制为核心,集有效竞争机制、激励机制、风险分担机制为一体的管理体系,是我国绿色金融集聚长期可持续发展后劲的外在保证。

  1.完善资金的市场配置运行机制。在绿色金融政策性定位的基础上,结合绿色可持续发展目标,调整资金供给结构,将以国家财政为后盾的政策性资金与加入绿色元素的商业性资金同时交由市场配置,对不同环境及社会风险的贷款规定不同的资本占比要求,实施绿色资本专业化管理。依据市场化信贷运作规律进行产品价格定价,采用价格竞争手段对符合绿色信贷标准的环保客户、环保项目给予优惠利率,放大信贷支持绿色经济的杠杆效应,推进绿色经济市场化发展。

  2.建立支持对象的市场遴选机制。建立市场竞争式的绿色金融支持对象遴选机制,以优胜劣汰的竞争引导资金流向绿色经济领域。一方面,鼓励金融机构全程参与“绿色度”测评工作,适度将绿色项目的遴选权与测定权转向市场,根据申请金融服务的企业或项目“绿色度”及其面临的环境风险大小,实施对应的信贷原则与管理要求。另一方面,重点支持市场效益好、自主创新能力强、产品市场前景广的节能环保重点工程或重点项目,严格执行高污染、高排放领域信贷标准,对不符合国家节能环保标准的污染工艺、落后产能建设项目以及市场淘汰的产品不予提供信贷支持。

  3.转变绿色金融风险的共担机制。打造在市场经济环境里各种主体风险共担的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机制。在信用担保的具体运行上,完善政策性担保与商业性担保并行分担机制,安排政策性支持机构承担限定比例风险,民间资金和商业担保机构以股份形式承担风险,培养市场运行机制内生的激励约束。

  1.明确市场定位与优化客户结构。创新金融支持绿色经济服务模式,更要从信贷结构调整上寻求突破。客户结构决定金融机构的业务结构与利润结构,客户结构的优化与金融理念的提升、经营模式的转变和业务结构的优化共同促成绿色金融战略转型。首先,金融机构需要综合考察绿色经济发展态势以及金融市场发展动态,根据自身资本实力和服务方式以及在市场中所处的位置,有针对性地提高对绿色客户群体的重视程度,强有力地打造出绿色金融商品品牌形象,确立绿色金融服务市场定位。其次,在日趋严格的资本监管标准下,按照绿色信贷的标准优化调整信贷结构,争取充足的资本承载绿色企业或项目的融资需求,对客户结构进行调整,夯实绿色客户基础,克服客户结构和业务结构失衡的风险。

  2.设置绿色金融专属组织与产品。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实际,设立“绿色金融服务中心”专营机构,依据国家环境信息平台,建立绿色项目准入机制,借助外部环境评估机构力量,确保金融行为符合绿色环保信贷政策标准,将业务重点定位于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的节能环保、新能源、低碳行业等领域。另一方面,进一步整合相关资源,开发设计个性化的融资产品,为企业提供标准化贷款、投资理财、财务顾问、结构化融资、融资租赁等金融服务。同时,加强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共同开拓直接融资手段,开发利用基金托管服务,并购贷款业务、分离交易业务、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多种信贷产品,积极支持符合国家节能减排和环保要求的企业和项目[5]。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对环境的关注也逐渐重视起来,“绿色工程”应运而生。绿色工程注重施工对环境的影响,最大程度地缩小污染范围、节约资源。因此,对绿色工程管理及其工程价值的思考已成为建筑行业的主要课题。

  想要做好绿色工程管理,首先要对绿色工程管理的内含进行充分地了解。早在19世纪80年代,随着对工程安全需求的提升,工程管理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我国相关专业人员在19世纪90年代将工程管理与建筑行业相结合,并得以广泛应用。绿色工程管理的形成对于我国建筑行业有着推动性的作用。绿色施工是绿色工程管理的最终目的,在工程建设中,采用科学管理的方式,确保施工质量、人员安全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做到节省资源,达到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保护环境的“四节一环保”的目的[1]。

  绿色工程管理以科学发展为依据,充分体现生态目标导向功能。绿色工程的价值观,是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创新性价值观念。因此,绿色工程管理的首要目标是在施工的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最大程度地降低环境污染,其具体体现为:提高施工人员的基本素质、培养环保意识、尊重施工基地环境等等,确保环境的生态化。

  在具体建筑施工过程中,绿色工程管理积极响应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号召,摒弃以经济价值为首要目标的工作意识,将环境、经济、社会进行有机结合,纳入其工作考虑范围之中,降低施工对环境、对社会、对经济的影响,将真正的“绿色施工”时时运用到具体施工中,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以科学的角度开展绿色工程管理,确保工程的质量[2]。

  绿色工程不仅是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是对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性发展的充分考虑,同时,绿色工程管理可以提高其工程效率。具体体现为:绿色工程管理可以有效控制工期、节约施工成本、保证工程质量。随着工程管理力度的加强、相关工作人员对绿色施工认识的提高,绿色工程管理可以通过控制工期、成本以及质量的方式,提高工程效率。

  施工过程是有价值取向的活动过程,正确的工程思维是工程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绿色工程管理对我国科学性工程管理有着极大地推进作用,工程价值观的形成对绿色工程管理的实施有举足轻重的意义[3]。因此,想要保证绿色工程管理的实施效率,首先要树立明确的工程价值观,以此为导向,优化工程管理。

  传统工程管理以经济价值为潜在导向,以此确定工程价值观。传统工程管理要求为:施工质量达到建筑品质标准,从而确保施工安全;尽量缩短工期以达到利益最大化;在不违背安全的前提下努力节省开支,提高经济收益。传统工程价值观念突出利益,过于自我。

  绿色工程管理在质量上,要求建筑产品品质达标的同时,还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节约资源、减少环境破坏等方面做起,主动改善、优化生态环境,树立生态环境保护的价值观。对于成本和工期,提前完工、节约开支不是工程的唯一目的,而是将资源的节约、质量的保证作为首要目标;在施工中,注重施工人员安全、确保建筑安全的同时,要求保护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是改善生态环境、节约资源、提高施工质量的绿色工程价值观[4]。

  绿色工程管理者对绿色工程的实施有着带头性的作用。提高工程管理者的绿色工程管理意识,可以有效地带动绿色施工的风气。因此,工程管理人员需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将社会、经济知识与工程管理知识融为一体,注重生态学与专业理论知识的高度融合,达到两者相互协调、相互统一的目的。此外,绿色工程管理者还应具备良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专业的工程管理知识进行施工管理,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对施工人员起到带动作用,确保绿色工程的实施。

  工程施工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注重绿色工程施工,因此,绿色施工是需要建筑团队集体完成的。当前,我国工程施工人员的普遍现状是缺乏文化知识、缺少生态环保意识,这给绿色工程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此时,应从施工人员绿色施工意识入手,注重其绿色施工价值观的形成,提高施工人员的基本素质,加强文化知识、生态知识等综合性知识培训。

  政策的实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也离不开各个部门的参与合作。政府通过严谨的考核和分析,充分理解绿色工程管理的重要意义,广泛宣传绿色施工的重要性,改革传统工程理念,加强各部门对工程标准要求的统一化,使环保检测标准、施工规划统一化,保证绿色工程管理的实施进度和效率。

  此外,由于绿色工程管理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倡资源节约,传统的工程管理欠缺绿色施工意识,两者比较来说,基于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绿色工程的施工投入要更大,其环保、节能的施工结果也难以在短时间内体现[5]。对于投资方来说,绿色环境工程管理方式不具备商业吸引力,因此,绿色工程管理的顺利开展,必须要由政府出面,全面推广绿色工程实施的优惠政策,建立生态环保的绿色施工的扶持措施,以此吸引投资方。

  绿色工程的实施,一方面取决于施工人员本身的综合素质,同时也取决于人民群众的参与性。大力推崇绿色工程建设,需要人民群众的支持。因此,绿色工程管理的环保意识,需要人民群众对其有充分的理解,并且人民群众要参与其中,监督施工状况,确保绿色施工。此时,作为绿色工程管理的工作者,需要积极地宣传绿色环保意识,将绿色施工渗透到每一位民众的内心,让大众提高环保意识的同时,拥护绿色工程的实施,保证绿色工程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人民群众的绿色工程价值观的形成,可以有效地提高绿色工程的实施质量,共同维护绿色施工环境,保证绿色工程管理的有效实施。

  综上所述,绿色工程管理对我国建筑行业的绿色施工有着推动性作用,基于绿色工程管理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资源的节约以及工程效率的提高,绿色工程管理将逐步取代传统工程管理方式。将绿色工程管理渗入到工程价值观中,建立绿色工程价值观,全面改善工程价值理念,确保绿色工程管理地良好实施,是当今工程管理的重要课题。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不久的将来,绿色工程管理将取得工程管理者的一致认同。

  [1]王建廷,李迎迎,肖忠钰等.绿色工程管理及其工程价值观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0,24(1):41-45.

  [2]郝亮.绿色工程管理的工程价值观与创新的意义和必要性[J].价值工程,2012,31(15):86.

  [3]周钟扬.对绿色工程管理及其工程价值观的相关思考[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6):248.

  [论文摘要]绿色建筑就是节能、环保、健康舒适、讲求效率的建筑。概述绿色建筑的概念、特点,并分析城市绿色建筑中存在的问题,讨论绿色建筑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及城市绿色建筑的对策。

  绿色建筑是在建筑与环境相互协调的基础上,以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基本原则,结合考虑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生活方式、建筑法则和适宜的技术等多种因素。

  (一)绿色建筑的概念。“绿色建筑”,就是资源有效利用的建筑,简单地说就是一要通风换气;二要搞绿化;三要尽量用绿色资源和可循环再生资源。绿色建筑也可称作生态可持续性建筑,即在不损害基本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使建筑空间环境得以长时期满足人类健康地从事社会和经济活动的需要。绿色建筑不仅与减少能源消耗有关,同时还涉及减少淡水消耗、降低材料及资源使用、减少废物、提高空气及灯光质素、处理及保留雨水用以补充地下水、恢复自然环境、减少依赖汽车等等的同类问题。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关于绿色建筑的定义: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二)绿色建筑的特点。绿色建筑视建筑活动为社会活动的重要内容,建筑的发展能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绿色建筑的发展更能够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良好的建筑环境营造能给人以美的享受,陶冶人的情操,为社会稳定提供基础。从事建筑活动的人必须具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心。绿色建筑以生态的观点,追求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互动发展。建筑活动必须了解和尊重当地的特定地理环境,地形地貌,特定的气候特点,特定的人文环境,尽量减少对现有生态和人文环境的破坏。

  绿色建筑鼓励新产品、新技术在建筑各环节的发展和应用,同时更强调采用“简单适合”的技术来满足建筑发展的需要。

  绿色建筑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它资源消耗,建筑使用过程中尽可能不产生废料及污染物。最大限度采用可循环、可重复使用的材料,减少不可再生能源消耗,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绿色环保的清洁能源。

  (一)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在法律法规方面,上世纪九十年代颁布的《建筑法》、《节约能源法》是国家法律,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建筑法》对建筑节能为“支持”、“鼓励”和“提倡”,缺少强制性,对绿色建筑根本就没有提及,没有具体条款来约束。《节约能源法》关于建筑节能的两条规定是近几年来全国得以起步实施建筑节能的根本依据,但这一规定过于原则泛亚电竞、笼统、缺乏可操作性,而且《节约能源法》的罚则部分并未规定这两条的法律责任。

  (二)缺乏有效的经济激励政策。目前城市绿色建筑的地方性配套法规的制定是相对滞后的,且多数法规只有强制性的法规要求,没有激励性的经济政策。由于建筑节能的效益首先体现在国家和社会的层面,作为强制性的法规要求本身,国家应该有成套经济激励政策对个体的行为进行激励,才可能促使开发者主动实现更高的要求。

  (三)规章及标准缺乏操作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市场的结合度实际成为衡量规章、标准可操作性水平的重要指标。我国标准之所以在这方面仍然有所欠缺,一方面在于我们刚刚进入市场经济的时间并不长,缺乏相关的经验;另一方面在于我们的标准制定过程,仍然是一个政府主导的、科研院所专家为主体的过程,缺乏多层次专家的引入。而缺少建筑师的参与就无法提高标准的实用性,没有开发商的意见,市场的要求就很难得到准确把握,消费者、产品供应商等声音缺失同样会成为标准缺乏实际可操作性的重要原因。

  (四)绿色建筑相关信息不对称。目前城市建筑中,缺乏绿色建筑的意识。不仅缺少绿色建筑重要性、相关性知识的宣传普及与系统教育,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致使全社会绿色建筑意识淡薄,缺少绿色建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对绿色建筑这种供应方与需求方信息严重不对称的市场,没有建立有效的手段进行引导、培育和规范。

  1、绿色建筑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绿色建筑的发展可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同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要求建筑行业不仅重视增长数量,而且要改善建筑的质量,同时要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减少废物,提高效率,增加效益。

  2、绿色建筑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护整个生命支持系统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化;保护自然资源,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力之内;预防和控制环境破坏和污染,积极治理和恢复已遭破坏和污染的环境。绿色建筑的主要目标是减少资源消耗和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因此,绿色建筑的发展同时也符合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绿色建筑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即人的现代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全面进展。城市绿色建筑一方面要创造有益于健康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提高建筑物的可居住性和安全性,创造社区连通性是建筑项目实现社会可持续性必须关注的重点。

  1、做好宣传,倡导绿色理念。推广绿色建筑首先要倡导绿色理念,向全社会普及绿色建筑的标准概念,提高公众的环保节能意识。利用网络、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节能与绿色建筑宣传,提高全社会对推广节能与绿色建筑重要性的认识。同时政府会加大推广的力度,开发商开发绿色建筑产品也有动力。

  2、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发展绿色建筑需要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研究确定发展绿色建筑的战略目标、发展规划、技术经济政策;制定国家推进实施的鼓励和扶持政策;制定有机利用市场机制和国家特殊的财政鼓励政策相结合的推广政策;综合运用财政、税收、投资、信贷、价格、收费、土地等经济手段,逐步构建推进绿色建筑的产业结构。

  3、加大科技投入。绿色建筑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其探索与研究的道路将会是漫长而艰辛的,它的实现必须有一套良好的经济、社会、道德方面的激励体制和可靠的技术支持。建立和完善促进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综合性的发展规划和标准体系;及时将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纳入标准规范。从长期看,科技投入并不是增加造价,而是带给社会进步。

  4、建立激励机制。政府应该建立一种激励机制,让开发商、消费者都得到相应的实惠。通过政府立法,调整税收,加强绿色住宅建筑在经济上的可行性。同时政府可以从公共事业项目建设着手,加大对公益事业的支持,并且以此为契机,促进生态人本主义在建筑领域的觉醒,成为社会价值体系的主流,并成为未来绿色建筑存在和发展的原动力。

  [1]宋德萱. 建筑环境控制学.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1.

  绿色服装同其他绿色产品的含义非常相似,是一种以环保理念为基础型思维的服装产品,绿色服装的设计主要从材料的创新方面对服装进行质量的改造,使服装具备更高水平的环保价值,因此,在设计人员对原有服装进行生态化改造的过程中,不能将服装原有的价值进行破坏,也不能对服装的美观性造成影响,而是要在保护服装原有价值的基础上进行服装的生态化处理,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的环保意识始终是进行服装设计的中心思路,并且保证服装的生态化处理能够真正与外部环境完全适应。另外,服装设计的生态化处理还需要将当代价值观进行融入,服装设计人员不能简单地将服装的实用价值作为服装设计的唯一原则,而是要更多的注重服装对穿着者个性的彰显,因此,绿色服装的设计是一种对原有服装设计理念的突破,是将新时期的环保概念有机融入传统服装设计方案的实践。

  绿色服装的设计理念很大程度上源于人们的生态环保理念,在服装的生产材质上对服装设计方案进行调整,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服装的环保性能。无论是绿色服装的生产工作,还是绿色服装的售卖环节,对资源的节约都是设计人员考虑的首要问题,因此,设计人员对当前广泛使用的服装生产原料进行改造升级,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服装的环保性能,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绿色服装的生产所选取的原材料都属于环保性能较强的原材料,因此,生产绿色服装所淘汰的废料,可以在通过处理的情况下再次利用,并不影响服装的质量,服装生产所多次使用的原材料,在不能回收利用的情况下,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实现降解处理,自然降解工作主要由自然界中的土地资源进行,微生物物质能够很好地对环保性能良好的服装原材料进行处理,因此,绿色服装的生产原材料完全可以在具备充分环保性能的前提下多次使用。绿色服装的生产废料不仅能够用于服装或相关配套产品的生产,还能够制作成为生活必须的商品或艺术品,既能够提升服装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又能够促进我国社会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如果服装的原材料和生产流程不具备一定程度的环保要求,服装的穿着者将会受到健康方面的威胁,而绿色服装的设计工作,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服装当中的化学物质对人体构成的伤害。目前,我国虽然拥有服装方面的化学物质鉴定条例,但是,一些原本含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化学物质的服装原料,不可避免地会对人们的健康构成威胁。在实施绿色服装的制作过程中,健康观念和环保观念同等重要,因。

【返回列表页】

关于泛亚电竞

泛亚电竞·(中国)官方网站隶属于中国正规电子竞技平台、五大联赛、世界杯、欧冠、亚冠、中超、NBA、CBA、综合体育等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有品牌影响力的体育直营品牌,成为体育品牌中的卓越地位。泛亚电竞有限公司总部位于中国深圳。拥有多个体育开发交流平台,泛亚电竞有多个旗下自营品牌、一个体育开发研究中心和三个体育交流平台,年自营品牌能力达到1500销售额,产量居全球前列。目前自有168体育...

联系我们

电话:400-123-4657

邮箱:admin@youweb.com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传真:+86-123-4567

Copyright © 2002-2023 泛亚电竞·(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备案号:苏ICP备16029399号 TOP

HTML地图 网站地图